鈮微合金化H13鋼中異相形核(Ti,Nb,V)(C,N)相形成機理研究AISIH13作為一種強韌兼備的通用型熱作模具鋼,廣泛應用于熱鍛壓模、熱擠壓模和鋁合金壓鑄模。H13鋼中含有0.4%的w(C),碳化物形成元素V、Mo、Cr的質量分數可達到8%,鋼中碳化物的類型、形態、尺寸及分布直接影響到鋼產品的強度、硬度、韌性及耐疲勞性能。而在凝固過程中,碳及合金元素的偏析常會導致大尺寸共晶碳化物的生成。這些共晶碳化物的存在,不但影響到合金元素的有效利用,對鋼的使用性能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北京科技大學的學者對電渣重熔含鈮H13鋼鍛造棒材中尺寸大于1μm的異相形核析出相的特征進行分析,同時利用熱力學軟件Thermo-Calc對其形成過程進行合理的解釋。棒材中存在的析出相包含3層結構,中心為氧化物核心,主要為氧化鋁或鎂鋁尖晶石,中間層為富Ti-V的碳氮化物相,最外層為富Nb碳氮化物相。2類碳氮化物相成分分布較為集中,富Ti-V相的平均成分為(Ti0.477V0.336Nb0.187)CxNy,富Nb的平均成分為(Ti0.128V0.255Nb0.617)CxNy。鋼中觀察到的析出相的尺寸甚至可以達到10μm以上。Thermo-Calc計算表明,核心鎂鋁尖晶石及氧化鋁在凝固前即已生成,凝固過程中,當固相率達到0.823時,富Ti相依附于氧化物首先析出,隨后富V相、富Nb相依次析出。在隨后的熱處理中,富V相溶解于富Ti相中,形成棒材中觀察到的3層(Ti,Nb,V)(C,N)相。 上一篇: 20#冷拔精密管焊接質量問題和解決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