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合金的大晶粒超塑性超塑性是指金屬及其合金在特定的變形條件下,表現出異常高的伸長率而不發生縮頸和斷裂的現象。通常用材料的伸長率來衡量,達到或超過一定的伸長率(如200%)則認為具有超塑性。 早期的超塑性理論認為超塑性是細晶材料(直徑d<10μm)在恒溫變形時所具有的特征,是某些合金特有的現象。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大晶粒合金、黑色金屬等材料在一定條件下也可得到很高的伸長率,即出現所謂的大晶粒(晶粒幾十甚至上百微米)超塑性。 按照鈦合金亞穩狀態下的相組織和β穩定元素含量,其分為α、α+β、β型鈦合金三大類,進一步可細分為近α型和亞穩定β型鈦合金。目前,國內外對α+β、亞穩β型以及β型鈦合金的大晶粒超塑性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1、α+β兩相鈦合金退火組織為α+β,β相含量一般為5%~40%,因此在塑性變形過程中兩相可相互制約使晶粒保持細小,有利于產生超塑性。 2、亞穩β型鈦合金經空冷或水淬后幾乎可全部得到亞穩定β相,在退火或固溶狀態具有非常好的工藝塑性和冷成形性。 3、β型鈦合金退火后全部為穩定的單相β組織,具有良好的冷熱加工性能。在合適的變形條件下,各種類型的鈦合金均可獲得一定的細晶超塑性。 但是,不同類型鈦合金的大晶粒超塑性行為和變形機制有所不同。 1、對于α+β兩相鈦合金,超塑性變形溫度基本都在兩相區內,獲得的伸長率高,隨著原始晶粒尺寸增大,變形機制由晶界滑移向晶內變形轉變。 2、對于亞穩β型鈦合金,在兩相區及β相區變形時均具有良好的大晶粒超塑性,且產生超塑性的原因主要是由特殊的顯微結構引起的,相應的變形機制可歸納為院①亞晶界擴散蠕變機制;②基于亞晶生成的動態再結晶機制;③亞晶界動態穩定化理論。 3、對于β型鈦合金,盡管目前的研究較少,但結果仍顯示其具有一定的超塑性,變形過程中顯微結構的持續演變是獲得大晶粒超塑性,保證變形連續協調性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鈦合金超塑性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領域的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對于鈦合金的大晶粒超塑性研究較少,其變形規律及相應的變形機制尚未明確,需要做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工藝探索,以簡化或免去繁瑣的細晶處理工藝,直接將具有較大晶粒的鈦合金進行超塑性成形,這對于降低鈦合金部件的加工制造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擴大鈦合金超塑性成形技術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上一篇: 寶鋼先進高強鋼近期開發和應用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