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科研人員發明鎂合金防腐蝕新技術如何在鎂合金表面制備出兼顧腐蝕防護、高強韌性的牢固的保護膜層,是困擾鎂合金行業的關鍵技術瓶頸。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微納米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和陜西省鎂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地在微納尺度鎂合金表面制備出致密、強韌和牢固的納米級保護層,為研制新型高強韌耐蝕鎂合金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思路。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雜志刊登了這一突破性成果。 “腐蝕防護是鎂合金行業的核心課題之一。盡管現有技術可以制備出抗蝕性良好的防護膜層,但這類膜層往往比較脆,容易在服役過程中破碎和脫落。”研究團隊負責人單智偉教授說,“這個項目的目標就是從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出發,研發可在鎂合金表面長出致密、強韌和牢固的防腐層的新技術。” 在鎂合金表面制備納米級碳酸鎂防護層的基本原理 三年前,研究團隊去榆林市考察鎂的生產工藝時,了解到用來生產金屬鎂的原材料礦石——碳酸鎂本身就是一種高強度、耐腐蝕的物質。在返程的飛機上,單智偉教授提出了在鎂合金表面制備納米級碳酸鎂膜來實現腐蝕防護的想法。碳酸鎂可以由二氧化碳和氧化鎂反應生成,但該反應的發生至少需要400℃,而多數鎂合金很難承受這么高的溫度。“問題的關鍵是找到活化二氧化碳的辦法,使其更容易與氧化鎂發生化學反應。”團隊成員王悅存博士說。 在單智偉教授的指導下,王悅存博士利用電子束輻照技術,成功地讓二氧化碳在室溫下與鎂合金表面的原生氧化層或腐蝕產物發生反應,生成一層致密、牢固的納米級碳酸鎂層。實驗測試表明,這種納米膜可使測試樣品的腐蝕電流降低約三個數量級,自腐蝕電位降低約一倍。與此同時,長有這種納米膜的微納尺度樣品的屈服強度提升了近兩倍,連續變形能力提升了五倍,抗氧化溫度提升了200℃。這種方法簡單易行、綠色環保,為新型耐腐蝕鎂合金的研制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思路。 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王悅存博士為本論文的第一作者,單智偉教授、中國石油大學張利強副教授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恩教授為本論文的通訊作者。參與該項工作的還有西安交通大學的劉博宇博士、匡文軍教授、博士生楊楠和苗育聰、碩士生趙心愛和楊博,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李巨教授。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科學基金和陜西省重點產業創新鏈等項目的共同資助。 陜西省鎂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在單智偉教授的帶領下,中心依托榆林市豐富的鎂資源和產業優勢,開展了一系列基礎研究和技術革新,助力陜西省金屬鎂產業的轉型升級。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6433-5 作為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和高品質金屬合金的半成品供應商,通項公司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和專業的團隊。在同客戶交易的過程中,我們力求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將我們的產品做到精益求精。針對當前和未來的市場需求,通項公司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優秀的金屬材料解決方案。 TXCO has been a reliable partner and supplier of sophisticated and high-quality semi-finished products maed of alloys. In dialogue with our customers, we optimise our products to meet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TXCO develops the superior alloy material solutions for curr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獲取更多我們供應的產品和服務信息,請致電086-021-3113 6111或發電子郵件service@txco.ltd聯系我們,您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領英,臉書,推特和谷歌+與我們互動。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we supply, call us at 086-021-3113 6111 or email us at service@txco.ltd. You can also get in touch on social media, we are constantly active on Weixin, Weibo, 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and 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