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的發展趨勢![]() 3D打印技術作為一項集光/機/電、計算機、數控及新材料于一體的先進制造技術,其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軍工與武器、汽車與賽車、電子、生物醫學、牙科、首飾、游戲、消費品和日用品、食品、建筑、教育等眾多領域,目前成為一種迅猛發展的潮流。理論上來說,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用來打印。對于高端領域,打印材料的局限性嚴重阻礙了打印技術的發展。打印材料的瓶頸已經成為研究3D打印的重點問題之一。 上海通項公司總經理高樂遙認為,目前3D打印材料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可適用的材料成熟度趕不上打印市場發展的需求;材料打印流暢度不夠;特種材料強度達不到要求;材料的安全性和環境友好性問題;材料的標準化及 系列化管理問題等 。解決打印材料的一系列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3D打印技術能否帶領我們進入快速制造的新時代。其中研究在生物醫學上應用的材料最引人注目,因為這方面的材料最難做、費用最高。生物醫用材料的3D打印尤為困難, 需要考慮材料的強度、安全性、生物相容性、組織工程材料的可降解性等,目前可用于3D打印的生物醫用材料主要有金屬、陶瓷、聚合物、生物墨水等,其特點是 分布范圍較廣,但是種類極少。 1.3D打印技術在生物醫學工程中的應用 2.1醫用金屬材料 目前用于研究3D打印的生物醫用材料多為塑料,而金屬材料具有比塑料更好的力學強度、導電性以及延展性,使其在硬組織修復研究領域具有天然的優越性。金屬的熔融溫度比較高,打印的難度較大,所以金屬3D打印一般采用光固化3D打印(SLA)和選擇性激光燒結(SLS)方式加工,由金屬粉末在紫外光或者高能激光的照射下產生的高溫實現金屬粉末的熔合,逐層疊加得到所需的部件。目前用于生物醫學打印的SAHOD料主要有鈦合金、 鈷鉻合金、不銹鋼和鋁合金等。西安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骨科醫院骨腫瘤科郭征教授帶領的團隊,采用金屬3D打印技術打印出與患者鎖 骨和肩胛骨完全一致的鈦合金植入假體,并通過手術成功將鈦合金假體植入骨腫瘤患者體內,成為世界范圍內肩胛帶不定形骨重建的首次應用,標志著3D打印個體化金屬骨骼修復技術的進一步成熟。 與傳統個體化植入假體制備技術相比,鎖骨、肩胛骨等不定形骨的3D打印個體化鈦合金植入假體具有更高的匹配性,功能及外形也更加得到患者和醫生的認可;多孔設計石骨及軟組織附著長入率高;彈性模量降低,減少應力遮擋并發癥;產品質量穩定,精確度可達到1mm;制備周期短等優勢。目前該技術的缺點就是打印材料昂貴,需要患者承受較大的經濟負擔,難以實現平民化。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利用低熔點金屬3D打印技術,如液態金屬Ga67In20.5Sn12.5合金(熔點約為11℃),結合微創手術的方式直接在生物體內目標組織處注射成型醫療電子器件進行了創新性的研究。他們先將生物相容的封裝材料(如明膠)注射到生物組織內固化形成特定結構,再用工具(如注射針頭)在固化的封裝區域內刺入并拔出以形成電極區域,最后將導電金屬墨水,絕緣型墨水乃至配套的微/納尺度器件等順次注射后形成目標電子裝置。通過控制微注射器的進針方向、注射部位、注射量、針頭移位及速度這樣的3D打印步驟,可以在目標組織處按預定形狀及功能構建出終端器件。他們利用該技術在生物體組織內制備出3D液態金屬REID天線,采用這種生物體內3D打印成型技術制作的柔性器件以其較高的順應性、適形化,以及微創性與低成本特點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在植入式生物醫用電子技術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納米3D打印技術的出現和發展, 納米粉末打印材料成為了研究者們熱議的話題,金屬粉末占據了3D打印粉末市場的主要位置。先進的納米結構粉末對超細的晶體結構要求高,納米結構粉末可以顯著改善打印成品的物理化學力學性能,這些性能的提升將進一步拓寬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然而,因為加工困難、低生產效率和高成本, 這些納米粉末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還是非常困難的。 Saijo等采用磷酸三鈣粉末等生物材料制備個性化假體,經處理后術中無需雕刻,可直接植入人體;將3D打印引進到美容整形領域,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美容整形材料既可以實現客戶的各種個性化要求,又能夠做到一次性精確成型,減去了傳統工藝繁瑣的術前雕刻的過程,大大節省了手術時間,因此得到廣泛關注。目前主要有磷酸鈣、磷酸二正硅酸鈣、雙相磷酸鈣、硅酸鈣/β-磷酸三鈣等材質的生物陶瓷。3D打印陶瓷支架具有促進細胞成骨性分化和血管新生的生物活性功能,羥基磷灰石支架可促進神 經鞘干細胞向成骨細胞分化,雙相磷酸鈣支架中隨著β-磷酸三鈣含量的增加, 支架的促進細胞成骨性分化的能力增強,硅酸鈣/β-磷酸三鈣支架中的硅元素的釋放能夠促進骨樣細胞合成成骨因子,促進細胞成骨性分化。磷酸二正硅酸鈣 能夠促進血管的增殖和再生。生物陶瓷具有與松質骨相近的抗壓強度和良好的骨誘導能力,但是生物陶瓷需要在高溫環境下打印成型,打印時不能對支架同步涂層促進骨形成 的生物活性分子或抗感染藥物,同時其脆性高、韌性差、剪切應力弱。目前對生物陶瓷的3D打印研究僅僅局限于硬組織的打印。 生物玻璃是內部分子呈無規排列狀態的硅酸鹽的聚集體,主要含有鈉、鈣、磷等幾種金屬離子,在一定配比和化學反應條件下,會生成含有羥基磷酸鈣的復合物,具有很高的仿生性,是生物骨組織的主要無機成分。
由于上述的醫用陶瓷材料都需要在高溫條件下加工成型,所以醫用陶瓷材料的3D打印加工通常分為兩個階段: 研究結果表明,在制備支架模型的過程中,三維打印技術可以隨意制造任意空洞和孔隙率的PLA組織工程支架,研究者可以輕易得到所需的模型。之后對各種模型進行一系列細胞生物學特性的表征發現,支架的空洞以及孔隙率對細胞的黏附生長有很大的影響,分析對比各項結果后得出了最適合作為組織工程支架的模型。同時也證明了通過3D打印制備的PLA支架有望在骨組織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醫用高分子打印材料具有非常優異的加工性能,可適用于多種打印模式,其中應用最多的是熔融沉積打印和紫外光 固化打印兩種模式。熔融沉積打印所使用的是熱塑性的高分子材料,目前最受研究者青睞的是可降解的脂肪族聚酯類材料,如PLA、PCL。原材料只需要拉成絲狀即可打印,打印材料的制備過程簡單,一般不需要添加打印助劑。紫外光固化打印所用的是液體光敏樹脂,液態樹脂中包含有聚合物單體、預聚體、光(敏化)固化劑、稀釋劑等,液態樹脂的成分以及光固化度都會影響打印產品的性能,尤其是醫療產品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2.5細胞參與的生物3D打印材料 因此,水凝膠成為包裹細胞的首選。醫用水凝膠、生物交聯劑(法)、活細胞共同組成生物3D打印所需的“生物墨水”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采用3D生物打印技術,利用Ⅰ型膠原蛋白水凝膠與牛耳活細胞組成的“生物墨水”,成功打印出了人體耳廓。無論是功能還是外表,這個耳廓均與正常人的耳廓十分相似。在后續培養過程中,膠原蛋白水凝膠與細胞相互作用良好,且在培養過程中慢慢降解并被細胞自身合成的細胞外基質所替代。接下來,他們將利用患者自 身的耳朵細胞,打印人造耳廓并進行移植。這一消息令人對醫療整形行業的未來產生無限的遐想。 3D生物打印技術制成的人造耳廓,則沒有上述之虞。 器官3D打印是科學家們一直追求的夢想之一,目前器官打印已經被當作概念股炒作上市,吸引了很多眼球,但3D打印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尤其是復雜器官的3D打印存在更為巨大的挑戰,材料與調節細胞有序地組合、器官內部血管構建、神經系統構建的生長因子的相容是器官打印最難解決的困難。通過3D打印設備將生物相容性細胞、支架材料、生長因子、信號分子等在計算機指令下層層打印,形成有生理功能的活體器官,達到修復或替代的目的,在生物醫學領域有著極其廣泛的用途和前景。近年來3D打印技術發展迅速,已在骨骼、血管、肝臟、乳房構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離復雜器官的功能實現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所以,3D打印技術未來發展趨勢將會在3D打印速度的提升,開發更為多樣的3D打印材料,使3D打印機的體積小型化、成本降低,不斷拓展其更多行業的應用上體現出來。 就目前來看,3D打印在生物醫學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3D打印技術在制備生物醫用材料特別是組織工程支架材料方面已經取得了諸多成就。然而,3D打印生物醫用材料還是一個非常新鮮的領域,各種研究仍處于初始階段,要想真正實現3D打印生物醫用材料在臨床上的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還存在很大的挑戰。材料的研究與發展制約著3D打印技術的發展,適用于3D打印的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與開發將成為未來研究熱點。3D打印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發之所以困難,其主要原因在于臨床上對材料的各種性能有極高的要求,材料的選擇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既要考慮材料在打印前后的安全性、生物相容性、降解性能、生物響應性等,又要考慮材料能否達到產業化的要求。所以,3D打印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發面臨巨大的挑戰,同樣隨著3D打印技術在程序以及機械方面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很多的機遇。 未來研究3D打印生物醫用材料的重點應該放在:開發更多可打印的生物材料。 3D技術與組織工程的結合將為生物組織與器官的重建開辟嶄新的研究領域。“生物墨水”中3D打印生物材料的研究與開發。實現組織與器官的原位3D打印是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結果。目前的技術水平僅僅達到了在體外打印有外形無功能的組織與器官,打印材料是其中的難點之一。開發出具有適當力學性能,良好生物相容性,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打印材料,將它與活細胞、生物交聯劑(法)、信號分子組成“生物墨水”,力爭將目前3D打印器官存在的諸多問題一一攻破,為實現3D打印真正造福人類奠定基礎。另外,打印材料與細胞、組織以及血液之間的相容性研究也是重點之一。隨著材料學的日益發展, 對生物打印材料的要求日漸嚴苛,打印材料不僅僅要安全無毒,還要起到支架的作用,更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生物功能,能夠保證物質能量自由交換、細胞活性和組織的三維構建。因此,對打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